近期,汽车行业正热议如何打破“内卷式”竞争。行业观察发现,从汽车制造商到配套供应商,正通过多种创新手段,力求将竞争焦点从“价格战”转向“价值战”。
广汽集团近期正式实施了自主品牌研发、生产、供应、销售一体化运营模式,实现了旗下品牌资源的统一调配。同时,广汽集团通过重组内部多个技术研究院,构建了全新的“大研发体系”,这一创新运营模式为广汽带来了全新的价值。
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表示,集团正在打造一个结合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的新产品开发流程,从产品需求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、全价值链进行重构。这一调整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。
除了广汽,一家商用车企业则将创新重点放在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驱动系统上,特别是醇氢汽车的推广。相比纯电动汽车,醇氢汽车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,并能解决冬季电池性能衰减的问题。
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首席执行官范现军透露,目前醇氢汽车的市场推广率已接近5万台。随着产业化程度提升、技术成熟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,醇氢汽车的推广速度正在加快,今年与去年相比,推广速度增长了62.3%。
汽车配套企业同样在不断创新。一家企业推出了国内首款7纳米车规级大算力芯片,一颗芯片集成了多种功能,实现了智能座舱、行车、泊车的一体化解决方案。预计今年这款芯片将装车约200万片,并已获得国际大厂的长期订单。
芯擎科技创始人汪凯指出,产业发展不能仅依赖价格竞争,而应通过创新、系统优化和质量提升来增强竞争力。他们的策略是在相同价格下集成更多功能。
专家表示,当前,汽车产业链围绕“价值创造”的路径日益多元化,未来发展潜力巨大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提到,固态电池技术、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智能网联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,尤其是智能网联,需要软硬件融合,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生态,这些都需要创新的推动。
车企也在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,通过定义精准的产品来创造价值,以此破解“内卷”。东风旗下的岚图汽车最新发布的一款产品,经历了四年的研发周期和1300多项产品升级,这些升级均基于消费者反馈,每一处改进都针对消费者的使用痛点。
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表示,他们听取了十几万用户的意见,投入超过5亿元,在底盘、座椅、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辅助等方面进行了1366项产品升级,其中82项达到同级产品领先水平。他们认为,这是一条健康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,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价值竞争的新范式。
多家车企负责人表示,要围绕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行创新突破。例如,奇瑞汽车将新产品重点瞄准年轻消费群体,强调与客户的互动,抓住客户的感性需求和情绪价值。
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强调,汽车产业的竞争是长期的,不仅局限于一时的得失。顾客的需求、顾客的满意度以及科技进步的支撑,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。
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在全面转型,“出海”也成为车企破解内卷的重要途径。许多企业表示,中国汽车产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出口贸易,而是通过技术输出和本地化运营深耕海外市场,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。
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表示,他们现在在海外市场的努力,旨在让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创新惠及更多友好国家。
不仅车企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,第三方机构也在全球化实践中发挥纽带作用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国内外产业链伙伴,搭建了国际化合作平台,推动了中外标准接轨与检测认证互认,为车企海外运营提供属地化技术支撑。
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我国汽车出口达到308.3万辆,同比增长10.4%,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,同比大增75.2%。专家提醒,在全球化发展中,不能简单复制国内模式,必须探索适应海外市场的路径,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